湖南日报评论员:在“两创”中实现湖湘文化蝶变
——“拥抱新时代 建设新湖南”系列评论之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的提出,迎来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花似锦;20世纪80年代,“二为”方向的明确,校正着社会大变革时期文艺的方向;在迈向百年梦想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湖湘文化独具一格,历史给每个湖南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走向未来,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湖湘文化新的辉煌,建设文化强省?这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之问”。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湖湘文化是湖南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标识。在湖南这块土地上,曾孕育出灿若星辰的杰出历史人物,创下“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写就”的辉煌。再看今天,不论是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鲜明性格,还是“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发展狠劲,无不来源于对湖湘文化的认同。
致力建设文化强省,湖湘文化是底座、地基,是支撑我们自信的基石。但“两创”方针的要义是创造和创新,是转化和发展。以“我的祖上也曾经阔过”的心态自我陶醉无济于事,简单地重复湖湘文化的概念也是懒汉行为。必须处理好“古与今”“守与变”“中与外”的关系,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长补短。心忧天下还得脚踏实地;敢为人先不能无视规则;“霸得蛮”的狠劲是好的,但不要拒绝通权达变的灵活;“打硬仗”的精神要用在事业上,而不能“窝里斗”。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沉睡千年的典籍等待我们去激活,新的文化高峰等待我们去攀登。“走出去”“引进来”,湖湘文化在世界文明交流融合中兼容并蓄,才能不断增加着自身的广度和厚度。
表达是文化的外衣。创新表达的魅力,在于它总能用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为天空装点斑斓。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在研机析理、治国理政上活学活用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髓,而且也用雅俗共赏的“习式风格”为我们树立了创新表达的标杆。他曾在多个重要场合恰到好处引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比如:用“人间正道是沧桑”表达道路自信,用“敢教日月换新天”彰显进取精神,用“乱云飞渡仍从容”揭示战略定力,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形容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高新科技、大众应用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应当不断寻找、创造、尝试湖湘文化传播的各种手法、形式,让湖湘文化在化蛹成蝶中蜕变,在焕然一新中“潮起来”。
创新开放的新时代,给了湖湘文化又一轮厚积薄发的契机。期待名家、大家、领军人物辈出,创新创意、精品力作引领潮流,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湖湘文化盛景迎面而来,惊艳天下!